太极五行针疗法

 

简介

编辑
《太极五行针疗法》[1]  是北京成林五行堂医学研究院王成林老师首创的太极运动肌肉辩症法系列疗法之一。本疗法五大特点;一 无痛苦,二,安全无风险,三,疗效神奇,远期疗效稳定
人体疾病和衰老的产生与人体五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说;。可见人的寿命长短以及人体患病与否,人之死亡,都是取决与五脏虚衰的程度。古代医家葛洪提出;“调五脏治百病,内外双修显神威”。
太极五行针补五脏调五行平阴阳通气血标本兼治整体施治百病通治
百病通治太极五行针由五脏五个穴位组成,运用太极五行理论来辨证定点治疗,整体治疗,没有复杂的经络穴位,没有昂贵医药费用,价格低廉。具有:补五脏(五脏虚百病生)、调五行(五行不和百病生)、平阴阳(阴阳失衡百病生)、通气血(气血不通百病生)作用。
可治疗100多种疾病(含疑难杂症),不论是发热或腹痛、便秘或腹泻、不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跌打损伤、颈肩腰腿痛…………不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儿科、妇科、骨科等无禁忌症(不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均可治疗。

创始人

编辑
王成林,男,汉族,1971年生,共产党员。北京成林五行堂医学研究院创办者、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疑难病专家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学会会员、中国特效医学会会员、《中国民间名医大全》编辑部副主编、中国特技名医、河南科技报''特邀专家''、太极运动肌肉辩证疗法创始人。
 

摘要

编辑
直刺法:(深刺)
斜刺法:(中刺)
平刺法:(浅刺)
太极五行针五大针刺的方向
直向针刺
斜向针刺
平行针刺
横向针刺
竖向针刺
太极五行针三大依据
经络
解剖
全息
太极五行针五大学说
肌肉学说
筋膜学说
骨性学说
神经失衡
皮肤学说
五脏俞穴募穴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
中府: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京门: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背俞穴和募穴的定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为“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这些穴位距离所属脏腑最近,且与脏腑想通,所以,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俞穴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表现为圧痛、敏感、皮下结节等。[2] 
《灵枢·背俞》篇说:“按其处,应在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六脏六腑(五脏和心包)各有一个背俞穴,共12个,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这些穴位也基本上分布在相关的脏腑的附近,因此,脏腑的病变,也常在这些穴位出现阳性反应。
由于俞穴、募穴所处的位置与相应的脏腑较近,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脏腑病变和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即可以单独应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应用。在单独应用时,俞穴在治疗脏腑病变时有直接的作用,尤其对五脏的病变和外感急性病。
由于俞穴位于腰背部,所处位置属阳,而五脏属阴,所以这种选穴法,又可称为“阴病引阳”。募穴在治疗脏腑病变主要治六腑病,以及慢性病和局部病。由于募穴位于胸腹,所处位置属阴,而六腑属阳,所以本法又称为“阳病引阴”。俞穴、募穴配合应用时,又称为“俞募配穴法”。

应用

编辑
颈椎病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轻轻提叉3-5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取穴:找出压痛最明显处。
足跟痛(足跟骨刺)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为主穴。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足放稳,五俞穴、五募穴,骨刺尖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针体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达骨刺尖部,作3-4次提叉即可,隔5-7天后做第二次。
腰椎间盘脱出症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为主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针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提叉疏通3-4次,出针;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提叉法即可。